七夕:溫熱的“中國式”愛情
又是一年七夕,作為我國傳統節日中最浪漫的一個節日,它總被賦予“中國情人節”的含義,但七夕之美,并非止于對愛情的禮贊,更美在對家庭和婚姻的熱愛。溫熱的“中國式”愛情,才是七夕的正確打開方式。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是七夕的伊始,兩顆皎潔星辰因神話傳說成為了愛情的永恒象征。農歷七月初七,成雙成對,自古鐘愛雙數的中國人,因美好理想和藝術升華,賦予了七夕特別的內涵,以牛郎織女為化身,恰切地為浪漫和溫情注腳,這天,就變成了中國的情人節。但比他們沖破世俗的愛情更膾炙人口的,是其男耕女織、生兒育女、和睦的家庭氛圍,是古代和諧家庭的典范,其中對家庭美好生活的描述,一直到現在,人們都能從中感受到溫情。
2006年,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兩年后,“牛郎織女”傳說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新的時代,賦予了愛情和浪漫新的含義,但不變的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少為妻,老為伴、相濡以沫,忠貞不渝等傳統早已成為我們文化血液的一部分,比起轟轟烈烈,無數個平淡日子的同舟共濟,一生守候、白頭偕老的實際行動才是愛最生動的詮釋。
中國式的愛情,不止有浪漫,更有溫熱,是生活氣、是共同經營好一個家。對婚姻、愛情、人生的深刻認知摻雜在柴米油鹽中,用時間織就浪漫的承諾。看似平淡,卻又飽含著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感。
如今,隨著時代的變化,女性不用像織女一樣在家織布等待愛人歸來,但中國人的家庭觀念仍然很強,美好的家庭生活依然是人們的美好期待。家庭中的愛也不只有鮮花、詩歌、陽光,更多的是柴米油鹽,生老病死,從最初的浪漫主義,回歸到現實主義,受得了現實、經歷過苦楚,這是溫熱的中國式愛情,也是中國人眼中浪漫愛情的全部。
馮嵐 杜明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