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一頭變多頭 養牛有奔頭
添草、喂料、加水……眼下,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區烏蘭圖克鎮前進村脫貧戶袁躍平按時喂養6頭母牛,信心滿滿奔小康。
記者走進袁躍平家的院子里看到,牛圈、羊圈整齊排列,牛羊正自由自在地吃草。今年55歲的袁躍平告訴記者,2015年他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6年當地政府利用產業扶貧資金給他補貼9000元,幫助他購買一頭母牛,支持發展養殖業。
袁躍平一邊摸著小牛一邊說:“母牛生母牛,三年生五頭。去年,我養殖的母牛已增加到7頭,并以8000元的價格賣了一頭小母牛。今年我準備賣一頭大母牛,預計售價能超過2.5萬元,養牛收入越來越高。”
烏蘭圖克鎮黨委書記尚永亮告訴記者,肉牛養殖業風險低、收入高,適合農民以一家一戶的方式發展壯大家庭經濟,全鎮40戶貧困戶都已通過養殖肉牛脫貧。全鎮肉牛存欄量達130頭,為當地發展壯大肉牛產業奠定基礎。
與袁躍平一樣,臨河區干召廟鎮東風村脫貧戶謝福德在農忙時節精心照料9頭肉牛,希望它們能盡早出欄。“去年底我賣牛收入7.6萬元,今年預計收入能超過5萬元。我家的養牛效益正在穩步提高。”他說。
謝福德說,他家共有4口人,其中3口人都是殘疾人,2015年他治療肝癌花盡了家里所有的積蓄。在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后,他家不僅免費入住政府提供的新房,還領取了肉牛養殖補貼,家庭收入逐漸增加。
據介紹,2016年,謝福德靠著政府補貼的9000元,自己又拿出2000元,購買2頭公牛。2017年,他賣牛獲利1.7萬元。為了穩步、滾動發展,政府又給謝福德補貼7000元,他自己掏了1.3萬元,購買2頭母牛。如今,謝福德的肉牛存欄量已增加到9頭。“為降低風險,當地政府還為我家代繳肉牛養殖保險,并邀請專業人員提供養殖技術指導服務。現在,我一年估計能收入十幾萬元。好日子有盼頭,更有奔頭。”謝福德說。
據臨河區扶貧辦主任徐創軍介紹,近年來臨河區憑借種植業發達、養殖業興旺的農牧業優勢,累計向15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發放169頭基礎母牛,每個脫貧戶年純收入超過2萬元,實現扶貧“輸血”變“造血”。
巴彥淖爾市擁有1100多萬畝耕地,被譽為“塞外糧倉”“草原上的菜籃子”,發展現代農業、扶貧產業的優勢明顯。目前,全市1.47萬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其中75%以上的貧困戶受惠于肉牛養殖等產業扶貧項目。
臨河區八一鄉新道村脫貧戶康文銀說:“我的肉牛存欄量已從1頭增加到6頭,年純收入從三千多元增加到3萬多元。‘扶貧牛’讓我們脫貧戶的生活逐漸‘牛’起來。”
記者:李云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