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聽網   > 正文

瀘州:一江清水 延展生態畫卷

發布時間:2021-11-11 15:12:53 稿件來源: 瀘州日報

數據看生態

●2017年,創成全國首批水生態文明城市。

●長江出川斷面水質、赤水河入長江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標準,沱江干流入長江水質穩定保持在Ⅲ類標準。

●嚴控大氣污染源,主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從2016年的69.7%提升到2020年的88.5%。

●加強生態修復,治理巖溶區面積414平方公里,完成營造林164.6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提升至51%。

生態文明建設,是“國之大者”。

作為長江出川的最后一道關口,瀘州承擔著守護一江清水向東流的重大政治責任。五年來,瀘州市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決策部署,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全力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

切片一 來村里賞花摘果的游客多了

11月3日,合江縣真龍鎮瓦房村,柚子掛滿枝頭。汽車在柚子林中穿行而過,不時可見果農冒著細雨進行采摘。

從村中主路拐進一條水泥小路行了幾分鐘,便到了村民王世英家門口,二層小樓屋檐下,一個個打包好的真龍柚禮盒,正等著快遞上門收取。

“早上5點多就起來打包,今天要發100多個真龍柚禮盒出去。”王世英一邊給柚子套上包裝袋,一邊樂呵呵地給記者介紹著,“主要是發北京,山東、江西、浙江也有。”

王世英家最老的一批真龍柚果樹,是家中老人栽下的,其中最老的一棵,就在院壩旁邊。“這棵是老樹子,栽了有三四十年了,它結的真龍柚,上周采的,賣了2000多元。”未采摘的柚子樹上碩果累累,樹下成群的雞鴨在四處覓食。“今年的氣候比較好,柚子比較甜,產量比較大,全部賣完純收入應該有十幾萬元。”

王世英說,以前,每到柚子成熟的季節,會和鄰居互相幫忙,將柚子挑到鎮上或者大公路旁去賣,“現在都是上門來采收。”說話間,又一通電話打到了王世英手機上,“要1000多斤,這周末來采。”

作為合江縣真龍柚原產地、核心區,瓦房村坐落在赤水河畔,真龍鎮瓦房村黨總支書記陳建偉說,全村5268人,連片種植真龍柚超過1.6萬畝,家家戶戶都有種植。“近年來,通過禁捕、環境衛生整治,河里的魚多起來了,房前屋后更加干凈,來村里賞花、摘果的游客也多了。”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近年來,瀘州市依托獨特的生態資源稟賦,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促進赤水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著力做優做強做大白酒產業,擴大本地糯紅高粱種植面積,推動流域內白酒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推動生態觀光、康養休閑、文化體驗一體發展。加快發展生態種植養殖業,建成合江真龍柚、敘永赤水河新品水果等現代農業園區39個,打造精品甜橙產業帶、荔枝龍眼產業帶、高山錯季蔬菜產業帶,“赤水河甜橙”“合江荔枝”等區域品牌的知名度不斷提升。

切片二 退捕漁民見證瀘州生態之變

“種了200多棵真龍柚,去年產了兩萬多斤,有五六萬元收入。”2017年,在赤水河上打漁20多年的陳淀明,收起漁船,退捕上了岸。

43歲的陳淀明是合江縣荔江鎮蔣灣村人,從小在赤水河邊長大,14歲就上船打漁。“剛開始打漁時魚多,好打,后來就慢慢少了。”陳淀明說。

2016年年底,原農業部發布《關于赤水河流域全面禁漁的通告》,明確從2017年1月1日零時至2026年12月31日24時,在赤水河流域實施全面禁漁,禁止一切捕撈行為。赤水河成為長江流域首條實施全面“十年禁漁”的一級支流。

陳淀明積極響應政府號召,退捕上了岸,并參加了政府組織的職業技術培訓,回家搞起了種植養殖業。陳淀明說,比起打漁時一年到頭飄在赤水河上的生活,上岸后的生活更自由。更重要的是,依靠搞種植養殖業,收入也不錯。

和陳淀明一樣,30歲出頭的王彪也是一名退捕上岸的漁民。

2019年12月底,農業農村部發布《關于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范圍和時間的通告》,2020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實行10年禁捕。2020年6月,瀘州長江流域重點水域788艘漁船、1429名漁民退捕上岸,王彪就是其中之一。

十幾年江上打漁的經歷,讓王彪對長江瀘州水域的水情了如指掌。不僅如此,他還通過了船舶駕駛培訓,獲得了《漁業船員證書》,具有駕駛三類船舶資格。很快,王彪與父親一起通過培訓,成為了江陽區的“護漁員”。

在開展巡查時,王彪擔任漁政執法艇駕駛員,他能一眼分辨出江面上的漂浮物,哪些是普通漂浮物,哪些是偽裝非法捕撈漁具。曾經的打漁經驗,成了王彪今天護漁的法寶。

除了漁民身份的轉變,這兩年,王彪也目睹了瀘州生態環境的變化,“以前和執法人員一起巡查時,每次都會見到有人電魚,每天舉報電話有好幾個,現在幾乎沒有了。”

切片三 環境不斷改善 普惠民生

紅嘴鷗又回來了。11月5日,在江陽區東門口,成群的紅嘴鷗盤旋在江面上。岸邊,圍觀的市民不時將饅頭、面包等投喂給這群遠道而來的精靈。

從2017年開始,每到初冬季節,紅嘴鷗都會長途跋涉來到瀘州,并在這里歇息幾個月,直到次年春天才離開。也是從那時起,冬天到東門口看紅嘴鷗漸漸成為不少市民的打卡項目之一。今年,除了東門口,在瀘縣玉龍湖、敘永縣永寧河、古藺縣古藺河畔,都看到了紅嘴鷗的身影。

11月4日,曾中誠又去了漁子溪生態濕地公園。早上8點多,他站在漁子溪湖岸邊,吹響了薩克斯,遠處的湖面上,有水鳥不時飛過。

69歲的曾中誠住在碧桂園生態城小區,自學薩克斯也有三年多,茜草濱江路、東巖公園、漁子溪生態濕地公園則是他練習薩克斯的常去之處,“這里空氣好,風景好,又安靜,很適合吹薩克斯。”

10點多,曾中誠練習完畢,他說:“山清水秀,心情舒暢,精氣神都好了。”

漁子溪湖的“前身”是三道河、新河溝和大橋河溝,三條支流匯聚于漁子溪匯入長江。五年前,這里生態環境差,污染嚴重,垃圾隨處可見,是典型的城郊“臭水溝”。

2017年10月,瀘州國家高新區管委會組織實施漁子溪生態系統修復工程,并于2020年9月竣工投用。經過治理,“臭水溝”蝶變為“瀘州最美網紅打卡地”。

在江陽區江北鎮,四川瀘州川南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從2018到2021年投資2億余元,對兩臺機組進行超低排放改造,改造后大氣污染物排放限值已達到燃氣輪機機組排放限值。

紅嘴鷗持續五年來瀘“歇腳”、漁子溪湖的蝶變、四川瀘州川南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對機組進行超低排放改造,都是瀘州市五年來鐵腕治污、修復生態,讓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優化的一個個縮影。

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趙曉瓊說:“下一步,將繼續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環境質量改善’為主線,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積極探索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創造就業、振興鄉村的協同增效,筑牢長江上游綠色生態屏障,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瀘州。”

記者 劉明霞

文章關鍵字: 瀘州 生態 赤水河 紅嘴鷗 王彪 編輯:劉健


返回頂部
中文不卡AV在线播放,中文字幕乱码人妻无码久久麻豆,国产欧洲精品自在自线官方,无码中文字幕色综合
久久亚洲日韩理论AⅤ片 | 亚洲男人中文字幕一区 | 日本免费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天堂 | 在线观看国产日韩亚洲中文字幕 | 亚洲日韩制服丝袜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