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好群眾關心的十件實事丨臭鴨塘變清水塘,瀘州推進畜禽養殖污染治理
長期以來,養殖場污水和排污不達標,是造成農村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市在深入推進“民心守護”工程中,將養殖場污水和排污不達標問題治理,納入“辦好群眾關心的十件實事”之一,著力推進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積極幫助沒有條件整改的養殖場轉產,有效改善了農村的人居環境。
日前,記者在位于瀘縣潮河鎮朱家坪村的三叉路口看到,一口池塘果樹環繞,池水清亮。難以讓人相信的是,以前這里是一個養鴨塘,養殖廢水惡臭難聞,周邊群眾意見很大。
2020年8月,市生態環境局接到群眾反映稱,位于瀘縣潮河鎮朱家坪村10組,有一個養殖專業戶,名叫陳三利,她養殖的幾百只鴨子放養在承包田里,田里的養殖廢水直接排放到周圍的地里,污染環境,嚴重影響周邊居民的正常生活。隨后,市生態環境局執法人員會同潮河鎮鎮政府工作人員到現場約談陳三利。
陳三利高速記者,2018年開始從事種鴨養殖,當初完全沒有想到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經過執法人員分析利弊,在沒有條件實施標準化整改的前提下,她同意轉產,并在種鴨賣完以后,停止養殖,開始種植柑橘。今年,陳三利種植的40多畝柑橘正式掛果,預計產量可達5萬斤。
“以前養種鴨,一年只有10多萬元,現在種柑橘,今年投產就有20多萬元。” 陳三利說。
從養鴨到轉產種植水果,帶來的不僅是收入的大幅增加,還有當地生態環境的有效改善。
村民程秀敏家就住在離水塘20米左右的地方,說到這里環境的變化,她連連點贊。“整改后,水沒有臭味兒,蒼蠅也沒有了,水質有了很大改善,果樹在開花期間還非常香,大家都很喜歡。”
據了解,瀘州在治理養殖場污水和排污不達標問題的過程中,因地制宜,督促具備標準化整改條件的養殖場積極實施整改,不具備標準化整改條件的養殖場,積極幫助養殖戶實施轉產,實現了環境保護和產業發展的“雙贏”。
記者 熊騰 郭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