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玩四川“粽”享端午 接古續今讓傳統節日煥發巴蜀新氣象
四川在線記者 邊鈺
在棹影斡波中看一場酣暢淋漓的龍舟賽,去成都市馬鞍東路品嘗上新的香粽,到綿陽市仙海區打卡充滿科技風的民俗活動……端午作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也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擁有豐富的節日民俗。端午假期,全省各地圍繞端午傳統習俗,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精彩紛呈的民俗文化活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驗特色民俗風情。
6月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在今天,越來越多人開始重新發掘傳統節日,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尋找精神滋養,感受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也讓傳統節日煥發時代新氣象。
C位出“粽”
龍舟經濟乘風破浪
巴蜀文化積淀深厚、豐富精彩,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立足傳統,四川正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
端午假期前后,四川各地龍舟競渡,百舸爭流,賽龍舟成為一道靚麗的人文風景線。“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6月21日,樂山市夾江縣青衣江畔,2023年四川省“百舟競渡迎端午”集中展演活動在這里激情上演。21支隊伍參賽,涵蓋省內18個市(州),重慶市武隆區龍舟代表隊也首次參加,共同傳承“巴蜀一家親”人文理念。
2023年四川省“百舟競渡迎端午”集中展演活動
同天,2023年閬中古城第五屆嘉陵江龍舟賽在嘉陵江閬中南津關段開賽。16支來自南充、巴中等地的龍舟隊伍、350余名運動員在嘉陵江上揮槳逐浪。現場近20萬名觀眾助威吶喊,線上近300萬網友在線圍觀,共享中華傳統競技運動的速度與激情。
精彩接續不打烊。6月22日,2023中國槳板公開賽暨中國槳板球公開賽在眉山市青神縣開賽。100多家俱樂部、近600名運動員將參與8個組別共23枚金牌的角逐。“以前端午節是看劃龍舟,今年是看國家級的槳板比賽,新意十足。”到現場觀賽的觀眾李然興奮地說。
劈波斬浪的壯觀,百舟競渡的緊張、岸邊觀眾的喝彩,讓賽龍舟具有極強的觀賞性、參與感,而四川各地迥異的賽龍舟配套習俗,又進一步拉滿了這項活動的趣味性。
如今,人們對端午這項傳統節日的青睞,不僅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可,更是文化自信的體現。賽龍舟在歲月發展里也已不單純是一項民俗活動,其背后還蘊含著競技體育和更多內涵。在四川,拔節生長的龍舟文化讓龍舟經濟開出新“花”。
以眉山市青神縣的瑞峰端午龍舟節為例。它起源于北宋,相傳是為了紀念蘇東坡與王弗的愛情。瑞峰端午龍舟節以劃龍舟和表演為主要內容,還有舞獅、耍龍、拉旱船等項目。從瑞峰龍舟隊成長起來的賽龍舟隊伍,已成長為專業參賽的職業龍舟隊伍——“啟明星龍舟隊”。而今,這支隊伍還是全國龍舟賽事中一支勁旅,曾多次在國外賽事中獲得佳績。
巴中恩陽以形式多樣的龍舟系列賽事活動,將“龍舟經濟”與旅游業相結合,進一步推動了龍舟文化的傳承,大大激發了消費活力。推動建立川東北水上運動基地,積極打造和引入龍舟賽事,以龍舟賽事為依托,開發龍舟旅游項目……如今,恩陽龍舟運動不僅是一個應景的民俗活動,也正成為具有多重帶動力的文化符號和文化體育相結合的節會新名片。
接續傳統
在回望傳統里增強文化自信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面向世界講好四川故事,四川正推動更多人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認識中國,更好講述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文明傳承發展故事。
博物館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百姓大眾交流的窗口。在這個端午假期,有不少人走進博物館,在文物里感受濃縮數千年文明絢爛之美。
在成都博物館展出的“漢字中國——方正之間的中華文明”特展人氣爆棚。不少觀眾排隊2小時,只為看趙孟頫臨《蘭亭序》。在辛棄疾唯一傳世真跡《去國帖》前,也是人頭攢動。
在“漢字中國——方正之間的中華文明”特展展出的220件文物中,除了有《去國帖》《蘭亭序》等書法名作外,更有見證漢字發展史上重要時刻的珍貴文物,讓觀眾可以深度了解8000余年漢字發展史,以及漢字與中華文明關系。“我們將繼續通過更有質量的展覽和開放活動,向觀眾講好文物故事,以創新創造激活傳統文化、以時代精神賡續中華文脈。”為了滿足群眾的觀展需求,成都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端午期間,他們專門延長了觀展時間。
作為中華傳統文化重要載體,古老端午節在歲月流轉里生出豐厚民俗傳統和文化內涵,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的生動注解。除了博物館,我省不少地方通過端午節目新創、專題活動等形式,培植愛國情懷。這些深具文化內涵的活動與形式,賦予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以文化魅力,并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將中華民族的精神操守、道德力量根植人心。
《定風波》
以火上熱搜的《2023端午奇妙游》為例。其節目《定風波》由眉山市歌舞劇院表演呈現。導演錢林林透露,節目取自傳統,從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獲取靈感,通過蘇軾野外偶遇風雨這一生活小事,于簡樸中見深意,于尋常處生奇景,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
6月23日晚,由成都市川劇研究院出品的青春實驗川劇《離恨天·審》在成都市新聲劇場演出。這部劇結合了《焚香記》《玉蜻蜓》等傳統戲的片段,賦予了新時代的藝術體現方式與時代思想。
端午期間,《中國書法大會》(第四集)在央視綜合頻道與觀眾見面。本期節目中,北宋書法家米芾的《蜀素帖》這件與四川頗有淵源的作品成為焦點之一。米芾在38歲時創作《蜀素帖》,在時人視為珍奇的蜀素上寫出這件傳世名作。作為本期節目的外景嘉賓,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四川省書法家協會主席代躍特地前往“中國綢都”南充探訪,帶公眾感受傳統文化的曼妙,過一個文化味濃厚的端午。
杜甫草堂端午傳統文化活動滋潤人心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在端午期間推出“愛成都·迎大運——品味端午 傳承文化”系列文化活動,涵養家國情懷,彰顯傳統文化的魅力。活動以杜詩為主題,將端午文化貫穿始終,設有包粽子、做香囊、識草藥、誦詩歌等多項傳統體驗項目。
這些活動既包含著迎福納祥的素樸愿望,又讓人們從中獲取文化認同和共同生命體驗,讓人們在傳統佳節的內涵里獲得精神安頓,感受生命中的喜悅以及鄉愁。
創新出“粽”
提振文旅消費經濟
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在四川,各地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不斷探索和創新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方式,加入流行元素,呈現輕松歡快的律動風格,為傳統文化和年輕受眾的“雙向奔赴”寫下生動注解。
穿上漢服去古城、參加一場端午味驚喜NPC巡游……在多彩的端午新意文旅活動中,人們回望五千年中華文明,感受著文明脈動。在四川,端午佳節的創新消費正成為熱門話題。我省多地因地制宜,深挖本地傳統文化底蘊,打造各類活動,讓傳統與時尚競相輝映,民俗與國潮交融綻放。
穿著漢服來參加運動會
端午期間,“天府龍泉山”丹景臺端午漢服運動會在成都龍泉山丹景臺旅游景區舉行,來自法國、英國、印度、尼泊爾等國的30余名在蓉外籍人士身著漢服,來到景區體驗一場古代運動會,在古代體育運動項目中感受成都與體育的歷史淵源。不少參與者認為,這種方式不僅展示了中國傳統節日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承與創新,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實現國際性轉化的有益嘗試,帶領全世界觀眾一起感受中國文化跳動的脈搏、重溫佳節里最炙熱的感情牽絆與充滿自豪的文化歸屬。
還有一系列冒著鮮氣的活動,不僅帶來了大量客流、提振消費,更成為當地文旅產業發展的新名片。
西昌建昌古城通過舉辦“民俗化妝游行”“千人藥膳宴”等活動,讓游客和市民深度體驗端午節文化內涵,營造濃厚節日氛圍。其中,6月22日的民俗活動吸引了超千人參加,身著各式漢服的游客們逛古城、品民俗、嘗藥宴、會親朋,成為古城一道特別的風景線。
在宜賓,新潮時尚的端午活動一鍵拉滿節日氛圍感。宜賓市翠屏區“僰道夜宴”主題夜市,集美食、漢服電音、主題巡游、脫口秀等于一體。現場汲取傳統文化為靈感,打造出了盛世夜宴的國風場景。端午期間,身著漢服玩流行音樂的電音趴,驚喜NPC巡游、沉浸式體驗“僰人祈福”、 颯爽的中國傳統武術、優雅柔美的古典舞表演……讓不少前來打卡的人直呼過癮。
綿陽市仙海區百舟竟渡
6月22日,2023年四川省“百舟競渡迎端午”展演活動(綿陽會場)暨“我們的節日·精神的家園·端午”綿陽市示范活動在該市仙海區開幕。為期三天的活動從白天到夜晚,活動不斷檔,精彩不重樣。仙海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本次活動通過“端午龍舟賽+民俗傳承+數字科技+青年潮流+親子互動”等多維度形式,增添音樂現場、文創市集、美食體驗等眾多年輕文化元素,打造文旅休閑、消費新模式。
6月24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最新數據顯示,端午假日期間,全省納入統計的833家A級旅游景區共接待游客1079.26萬人次,實現門票收入9897.48萬元,與2022年同期同口徑比較,接待人次增長54.83%、門票收入增長120.15%。立足傳統,新形式、新樣態為傳統節日賦予新的活力,也成為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有益嘗試。
(受訪者供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