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里的答卷——我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綜述
川觀新聞記者 田程晨 王培哲 攝影 田程晨
9月21日,藍天再次現身成都,雪山也準備和城里的人“打個照面”。一早,不少成都市民就用相機拍下這位6000多米的“高個子”朋友,在朋友圈打卡來歡迎這位“老朋友"。
幸福不僅僅在相機里。在成都遙望雪山,正是我省大力“減污”的最好證明。“未來,我省還將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水環境質量創近20年來最好水平、大氣環境質量實現“雙下降”“雙增加”……近年來,我省毫不動搖守住生態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的剛性底線,毫不動搖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鮮明導向,一幅天藍地綠,山清水秀的新時代蜀川勝概圖正徐徐展開。
在成都光華大道三段,海拔6000多米的四姑娘山幺妹峰清晰可見。
天更藍的同時,水也更清更綠
藍天,是生態環境好壞的硬指標之一。我省生態環境部門通過科技賦能,不斷提高大氣治污的精準度,讓“藍天幸福感”不斷提升。2022年,我省大氣環境質量實現PM2.5和重度污染天“雙下降”、PM2.5達標城市和達標縣(市、區)“雙增加”。
在一張張城市與雪山遙相輝映的照片背后,數據更具有“說服力”。監測數據顯示,全省PM2.5平均濃度31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2.5%,重污染天大幅減少到7天,PM2.5達標城市總數達到15個。
天更藍的同時,水也更清更綠。“興隆湖的水真是太清澈了。”站在四川天府新區興隆湖的邊上,成都市民劉斐不時發出感嘆。見微知著,興隆湖水清岸綠的“秘密”,正是四川在水環境治理上的持續發力。
近年來,四川以能釀出美酒的標準保護好上游水質,流域污染防治取得明顯成效,成都府河水質連續三年穩定達標,行政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居全國前列,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與資源利用模式獲全國通報表揚。去年,203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達99.5%、排名躍居全國第2位,創近20年來最好水平。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精心保護,也要“利劍”高懸。去年底至今年初,我省啟動了第三輪第一批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對成都、自貢、德陽、宜賓和蜀道集團開展了例行督察,督察期間受理的群眾來電來信舉報已辦結821件,責令企業整改321家,立案查處118家,曝光典型案例5個并移交省紀委監委追責問責,推動解決了一批群眾身邊的生態環境問題。
成都市民在家中陽臺即可遙望雪山。
讓青山既長“葉子”又長“票子”
成功關閉了1247家土法造紙作坊,并培育出珍稀紫茶“紫嫣”,這就是樂山市沐川縣。2022年,沐川縣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這份榮譽是對沐川綠色轉型發展的肯定,也是四川生態文明示范創建的一個生動縮影。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彰顯的正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辯證統一的關系。在生態文明示范創建中,四川探索出一條自己的路徑。截至目前,全省累計建成32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8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以下簡稱“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命名總數居全國第三位、西部地區第一位。
以生態文明示范創建為抓手,在促進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提升的同時,全省各地重點堅持“五個結合”,促進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發展優勢和經濟優勢等,讓青山既長“葉子”又長“票子”。
巴中市著力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生態農業和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后勁足。涼山西昌有美麗的邛海、充足的陽光、蓬勃發展的安寧河谷,文化旅游和康養產業逐漸發展為支柱產業。樂山沐川則是竹產業資源豐富,當地將生態產品融入居民日常生產生活,形成了“原竹—竹漿—竹酒—文化用紙—生活用紙—竹食品—竹旅游”全產業鏈條……
伴隨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全省各地也因地制宜,探索與綠色產業發展、生態價值轉化、鄉村振興等相結合的路子,經濟綠色轉型助推高質量發展。
以綠為底,生物多樣性畫卷徐徐展開
9月15日,廣元市“古蜀道徒步游”活動啟動儀式在主會場劍閣縣漢陽鎮舉行。近年來,劍閣縣憑借蜀道翠云廊優美的自然風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成為越來越多人選擇的研學之地、旅游之地。
翠云廊沿途有古樹名木兩萬余株,為了守護這一抹翠綠,四川按照“一樹一檔”的要求開展全面普查并掛牌保護,逐株定位、標號、登記,采集坐標、樹高、冠幅、胸徑、樹齡等信息,全面實行信息化管理,建立起立體化、智能化監測預警系統,實現底數摸清、動態監測、全方位防范的保護管理體系。
從保護古樹延伸,今年7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聯合印發了《四川科學綠化試點示范省建設實施方案(2023—2025年)》,推動全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作為全國首批七個科學綠化試點示范省之一,四川把全省劃分為五個國土綠化實施區,提出七項具體實施任務,計劃打造十個示范項目,并推出一系列支持、保障政策。
綠意漸濃,生機蓬勃。大熊貓國家公園設立首年,四川各保護單位布設在野外的1736臺紅外相機,拍到724次野生大熊貓影像和超過10萬條其他動植物的監測信息。在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片區,紅外相機在野外連續拍攝了大量珍貴的雪豹野外照片和視頻。專家據此判定,至少有26只雪豹生活在這里,雪豹的分布密度居全國首位。
今年,全省雪豹分布情況調查和大熊貓小種群摸底工作陸續啟動,省林草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保護能力逐漸提升、保護范圍逐漸擴大,“神奇生物”在四川的出現率還將繼續增加。
以綠為底,一幅引人入勝的生物多樣性畫卷,正在天府大地徐徐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