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浚流長,描摹“何以四川”的時代答卷——寫在2023四川省文化和旅游發展大會開幕之際(上)
川觀新聞記者 吳夢琳 楊藝茂
浩蕩長江,潤澤萬物、哺育文明。9月26—28日,全國演藝博覽會、2023四川省文化和旅游發展大會、第九屆中國(四川)國際旅游投資大會、2023四川國際文化旅游節暨“安逸四川之夜”——四川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推廣主題活動等系列活動即將落地“長江首城”宜賓。
宜賓三江交匯
這是四川文旅界的一次盛會,也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諄諄囑托的一項具體舉措。
連續兩年夏天,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前往眉山三蘇祠、宜賓三江口長江公園、廣元翠云廊、德陽三星堆博物館等地,對堅定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文明等作出重要指示,并高度評價“三星堆遺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響的”。
翠云廊古蜀道
諄諄囑托,飽含期許。殷殷期盼,指明方向。
近年來,四川在持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實踐中,讓珍貴文化遺產“活”起來,描摹“何以四川”的時代答卷,為新時代治蜀興川涵養文化自信、凝聚精神力量。
久久為功
構建巴蜀文化發展脈絡
今年成都的夏天,是被青春和夢想之風吹過的夏天。成都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圓滿舉行,這是一項大型國際體育綜合賽事,也是一個文明互鑒、文化交流的盛會。太陽神鳥凌空而起、蜀錦織就“錦繡之路”、川劇變臉驚艷全場……巴蜀韻、中國風、國際范交相輝映,向世界展現著一個文化厚重的四川,一個蓬勃發展的四川,一個開放包容的四川。
金沙遺址博物館
蜀繡大師彭世平創作的“三異繡”熊貓作品。(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供圖)
“見出以知入,觀往以知來?!苯陙?,四川把加強巴蜀文化保護性傳承作為重點工作,系統推進重要遺址考古發掘、文化遺產保護等工作成效顯著,梳理、構建四川歷史發展的脈絡,保護、傳承川人的精神命脈。
日前,中國國家博物館、宜賓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主辦的“江天萬里——長江文化展”在宜賓市博物院試運行開放。該展曾于2021年12月首次在國博展出,宜賓是全國巡展的第一站。展覽匯集了130余件/套各類材質的長江文化代表性物證,大量文物和文獻資料,展現著四川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也是長江上游古代文明的中心。
從歷史經緯角度來看,或許更能深刻理解巴蜀文化底蘊之厚重——
甘孜稻城皮洛遺址的考古成果,被譽為“石破天驚”,具有世界性重大學術意義。這里發現了世界上海拔最高、東亞地區最典型精美的阿舍利遺存,13萬年前石頭手斧打破了“莫維斯線”,也證明早期人類已經開始征服高海拔極端環境。
位于成都新津的寶墩遺址,在4500年前發出成都平原第一縷文明的曙光。隨著考古工作的持續推進,這段曾經被當作傳說的久遠歷史被逐步厘清,確認寶墩遺址是中國長江上游地區時代最早、面積最大的史前城址,也是成都平原稻作文明發源地。
神秘的三星堆遺址,是我國西南地區迄今所知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出土文物最豐富的先秦時期遺址。金面驚艷,青銅呈奇,展現著古蜀人天馬行空的瑰麗幻想,同時陶器、青銅器中一些器型也深刻體現出三星堆和中原文明以及長江中下游文明的聯系。
三星堆青銅人頭像
秦漢以來,四川歷史上發生過幾次大移民。著名的司馬相如、蘇軾等都是入川移民家族后人,文翁、李冰、杜甫、諸葛亮等也來到四川與之“相互成就”。
千年來,地處西南的四川,以兼收并蓄、開放包容,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巴蜀文化,綿延發展至今。
“可以說,巴蜀文化是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體現最為充分的地域文化之一?!彼拇◣煼洞髮W副校長、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川說,在不斷的交流發展中,巴蜀大地因其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孕育了獨具特色的巴蜀文化,彰顯了巴蜀文化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巴蜀大地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不僅是中華文明突出特性所形成的豐厚文化積淀,也是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縮影。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厘清巴蜀文化發展脈絡,為堅定文化自信不斷厚植歷史根基、提供歷史滋養。
研究闡釋
推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今年7月,由文化和旅游部資源開發司、國家文物局文物古跡司、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綿陽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讀李白 游神州”中華文化主題旅游線路宣傳推廣活動在李白故里——綿陽江油舉行。
李白故里
江油是李白故里,李白在這里讀書、生活了24年,留下了諸多珍貴遺跡,賦予這片土地靈秀之氣與浪漫之風。近年來,當地持續舉辦一系列形式多樣的活動,讓更多人主動成為李白文化的傳承守護者。
“李白熱潮”涌動四川,正是四川加強對傳統文化研究闡釋,強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一個生動縮影。
四川現有5處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26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000多處非遺資源點,數量、等級均居全國第一方陣。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立足資源稟賦,強化創新闡釋,探索彰顯四川特色的文旅融合發展之路。
明確使命——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以總書記來川視察重要指示為根本遵循,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推動文旅高質量發展實現新突破,不斷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全局謀劃——在省級層面出臺文旅發展多個相關規劃,深度參與中華文明探源、“考古中國”等國家重大工程,實施巴蜀文脈賡續工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成勢見效,長征、黃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四川段建設不斷推進。
激活動力——四川在全國省級層面首創財政支持文旅融合示范項目建設,創新實施文旅融合示范項目。今年以來,已安排3億元支持30個文旅融合示范項目建設,省級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創建單位新增49個,“梵木文化產業園”成功創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
創新表達——根植巴蜀文化資源,緊扣時代脈搏,圍繞“安逸四川”核心形象,創新形式展現古蜀文化、三國文化、三蘇文化、大熊貓文化等核心文化。深入實施非遺傳承發展工程,推動全省非遺館高質量建設,常態化辦好“四川非遺精品展”并免費開放,開展“非遺四川·百城百藝”評選,音樂劇《熊貓》《三星堆》《蘇東坡》《將進酒》等一批新作誕生,文化創造與文化自信彼此增益。
音樂劇《蘇東坡》
“以自信自強的心態和姿態,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在藝術創作演出、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弘揚、公共文化服務等方面大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增強四川文化軟實力和巴蜀文化影響力?!彼拇ㄊ∥幕吐糜螐d相關負責人如是說。
時代表達
文化力量浸潤當下生活
三蘇祠東坡盤陀像
三蘇祠,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的故居,也是如今國內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三蘇”紀念祠堂。今年6月,“中國有三蘇——眉山蘇氏的家國情懷”主題展在三蘇祠開展,通過“宋代和眉州”“三蘇家訓、家風、家教”“三蘇家國情懷”“‘家’和‘國’融合”幾個部分,融入雕塑、影片、互動裝置等,通過室內室外聯動,講述蘇氏家教家風、家國情懷,吸引大批游客。
博物館人流如織,早已成為常態。今年以來,三星堆博物館新館、羅家壩遺址博物館等多個文旅新地標亮相,四川博物院的“盛世蓮開——中國文化中的蓮荷意象特展”、成都博物館的“漢字中國——方正之間的中華文明”特展等眾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大展,并推出豐富多彩的主題研學活動……逛博物館成為四川人的日常,博物館也成為游客來到四川的熱門打卡點。
近年來,四川大力實施公共文化設施“補短板、提品質”工程,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全省“萬人賞月誦中秋”集中展演等系列群眾文化活動,強化時代表達,推進文化惠民,共享文化盛宴,讓優秀傳統文化浸潤當下生活。
6月,以“藝術的盛會、人民的節日”為主題的第三屆四川藝術節開幕,整體活動將持續至年底。此次藝術節覆蓋全省21個市(州),除了開閉幕式、劇目展演、文藝評獎、成果展覽、藝術賽事、區域交流等外,還特別推出“百縣百戲”“萬眾看戲”“大眾評戲”等系列惠民文化藝術活動,走進社區、走進學校,全民共享藝術發展成果。
這樣一個個具體而微的場景,展現出四川文藝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鮮明圖景,構成了四川生動豐富的文化景致,也成為文明傳承、滋養風尚的重要載體。
古老與現代碰撞,不斷豐盈我們生機勃勃的精神家園,涵育起川人更加強大的文化自信。
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供圖
